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 > 正文

壮游:《我的祖父潘德明——徒步环游世界的第一人》新书发布

  • 汽车
  • 2025-07-14 14:57:09
  • 20

2025年7月13日,《我的祖父潘德明 徒步环游世界的第一人》新书发布会在徐家汇书院举行。主持人周力、作者潘溯、编辑吴志刚(从左至右)在发布会上。澎湃新闻 实习生 周泽洋 图

­­2025年7月13日,《我的祖父潘德明 徒步环游世界的第一人》新书发布会在徐家汇书院举行,该书由潘德明的嫡孙潘溯撰写。

潘德明生于1908年—1976年,浙江湖州人,童年时代在湖州读书。

当天,湖州市第二中学校长郑璐来到现场向读者介绍了湖州二中校史与潘德明精神传承。他说,湖州市第二中学在1901年之前是上海的一所教会学校,1998年迁至新校区后,新建了以潘德明先生的名字命名的体育馆,皆在传承其精神。今夏始,校方增设一个纪念环节以增强仪式感——高三学生在潘德明艺体馆前拍摄毕业照,以此纪念并传承前辈的体育、开拓和不屈精神,体现了教育的深远意义。

上海立达学院常务副校长蔡中奇先生也在发言中表达了潘德明的探险精神与教书育人的意义。去年的九月,潘德明展览馆在该校落成。蔡中奇副校长说,建展览馆有几个目的。“第一,保存这种民族的记忆,潘德明的这种探险正是中华民族这种精神的一种缩影;第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第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鼓励大学生在全球化时代下保持文化自信,以及在逆境下对生命反思。”

潘德明的孙子潘溯目前在该校供职,担任传媒学院摄影专业的副主任,他促成了潘德明展览馆在该校的落成。蔡中奇赞扬,“潘溯老师是上海白玉兰奖的获得者,在他的大力支持下,让更多的后生知道潘德明老前辈。”

1930年,中国青年亚细亚不行团成员合影。前排左起:胡素娟、李梦生、潘德明、陈悟、黄越

潘德明的出国护照之一

1930年6月28日,潘德明在杭州加入“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由此开始远行。1932年6月,潘德明抵达古奥运会的发祥地——奥林匹亚,并留言“中国人潘德明步行到此”。1933年7月,他抵达巴黎,会见了正在巴黎养病的张学良将军,张将军题写“壮游”两字以示鼓励。1934年,潘德明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徒步加骑行的美国游历。1935年10月15日,潘德明抵达新加坡,完成了环球一周的壮举。1936年6月10日,潘德明由云南入境,回到祖国。1937年7月6日,潘德明返回上海。 

徐悲鸿在《名人留墨集》中的题词

李宗仁在《名人留墨集》中的题词。在数十年后,亦成为潘德明的墓志铭。

张学良在潘德明《名人留墨集》中的题词

潘德明在环球旅行期间,遍访各国胜景,收获20余国元首及政要接见,并与甘地、泰戈尔、罗斯福等国际名人交流。其自制的260页《名人留墨集》收录多国文字题词,含1200余组织及个人签名。 

步行团与海外华侨的合影

潘德明和在日内瓦的中国外交官们

名人留墨集中泰戈尔的签字与合影

《名人留墨集》中甘地的签名照片

当天发布会现场播放了为纪念潘德明特别制作的纪录片《寻找潘德明》,令人感动。该片制片人、编剧杨溟先生认为,对于世界和自我的新的认识——保留人能够自然地去感知世界,其中的种种精神品质在纪录片制作过程中让人感触极深。

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组委会原出版与传播处处长、现《金陵瞭望》杂志副总编辑董长军回忆了在2014年的南京青奥会举办前夕,“寻找和发现”并最终选取潘德明先生的精神作为青奥会主题。他强调,“潘德明在七八十年前作为一名20岁的民国青年,从南京出发,追赶‘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的行为,展现了非凡的意志力和志向。这种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完全吻合。”

本新书第八、九章节描写,潘德明回国后,多次向当时的南京政府表达发起“蒙藏科考计划”,彼时中国内忧外患,国民政府风雨飘摇,腐败横生,专管员十分敷衍,以“局势不稳,没有空管你这些无聊之事”回应,后中日战事全面爆发而未能如愿,成为终生遗憾。

1951年6月的某个傍晚,广播中传来一则消息:国家派科考队入藏考察,中科院西藏工作队的考察队员们,分两批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一起向西藏进发。潘德明知道,曾经的宏愿被别人去实现了,他的心中涌起一种难言的失落。

2016年,潘溯的好友綦晓锟自发地悄然出发,制作了一面写有“潘德明徒步在西藏”的红色横幅,独自驾车前往青藏高原。他带回数十件山水样本,回沪后在老人墓前奉上,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我的这次旅行是与逝者为伴,携带着朋友祖父的精神,向八十年前那个鲜活不屈的灵魂致敬。”在旅途中,每到一处名山名湖,他都会用水瓶装满当地的河水和沙土。他走过了冈仁波齐冰川、羊卓雍错湖、玛旁雍错湖、雅鲁藏布江、塔什库尔干、博斯腾湖、尼洋河、沱沱河以及尼泊尔边境一带的无名河流等地区。齐晓坤先生表示,“行千里路,看跟谁同行,他受潘德明探险精神的感召,去完成前辈未竟的事业,也以此激励自己的未来人生。”

本书的作者潘溯先生回应了大家的关切。他深情地回顾了创作祖父潘德明徒步环游世界传奇故事传记的心路历程。在致辞中,他认为祖父最深刻的品质是无私,在写完祖父的人生经历后,也渐渐感受到祖父当时的心境,是对自己人生理想的清晰目标和对国家的民族责任与使命才促成伟人的道路。潘溯表达对从各地赶来参加发布会的家族成员、朋友、导师、出版界人士及机构支持者的深切感激,特别提及了父亲的离世之痛,以及母亲、姑姑和多位老师、朋友、合作伙伴的坚韧支撑与不懈鼓励。

回顾本书的创作历程,他分享到,“13年前,我的二伯父潘和珅郑重地将我祖父所有环游世界的资料交到我的手里,这使我有幸以嫡孙的身份将他的传奇人生与史料整理成册,与广大读者分享。这是荣誉,更是使命,我深担责任重大。”连同这些资料的还有一个当年的柜子。潘溯笑着说,“这只柜子是我们从湖州老家带来上海,在湖州做红帮裁缝所使用的,1924年之前搬过来留存到今天的唯一一件家具,它其实是一个做裁缝的一个针线箱,现在放杂物,这里面有祖孙三代人的生活痕迹。”

本书编辑吴志刚先生讲述潘德明先生的坚持与行动精神对当代年轻人的影响,他说道:“潘德明的这种精神,就对我们现在年轻人来说,首先要有理想有梦想,如果没有理想,没有梦想,那你这一辈子的话我估计也不一定会成功。”

1932年底,潘德明行走至保加利亚,此时他不幸感染上了当地的流行病——马拉立(疟疾的一种)

潘德明在纽约帝国大厦顶楼

当年媒体对潘德明的报道

《印度时报》对潘德明的报道

最后,徐汇区图书馆馆长房芸芳女士表示,图书馆作为历史的记录者和保存者,很荣幸可以让徐家汇书院作为此次活动的核心场所,且希望更多像潘溯一样的人可以参与完成文献和历史的记录,让共同的时代记忆和美好时光呈现其中。同时,作家陈丹燕女士宣布徐家汇书院已与其达成共识,下月将启动由她发起的社区居民口述历史工作坊,目标是让更多人成为历史的记录者和保存者。书院图书馆将转型为多元、丰富的机构,鼓励大众参与文献和历史的保存,传承徐光启中西文化交汇的精神。

2025年7月25日,潘溯为现场读者签名。澎湃新闻记者 许海峰 图

有话要说...